冒泡排序算法的实现以及优化
前言
冒泡排序核心内容:
相邻元素间两两比较,当一个元素大于右侧相邻元素时,交换它们的位置,如果是小于或等于的话就位置不变。本篇文章主要使用python语言实现最基础的冒泡排序语言以及算法优化,内容均来源于网络或书籍,侵权必删,如有疏漏欢迎评论指出!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望与各位读者共勉!
冒泡排序算法基础v1版
def bubble_sort_v1(array=[]):
for i in range(len(array)-1):
for j in range(len(array)-i-1):
if array[j] > array[j+1]:
temp = array[j]
array[j] = array[j+1]
array[j+1] =temp
my_array = list([2, 3, 3, 4, 6, 9, 7, 89])
bubble_sort_v1(my_array)
print(my_array)
冒泡排序算法优化v2版
有时经过数次排序后,整个数列已经是有序的了,但V1版还是会傻傻的执行,可以利用is_sorted作为标记,如果在本轮排序中元素有交换,说明数列无序;如果有无元素交换,则说明数列已经有序,直接跳出循环。
def bubble_sort_v2(array=[]):
for i in range(len(array)-1):
# 有序标记,每轮初始是True
is_sorted =True
for j in range(len(array)-i-1):
if array[j] > array[j+1]:
temp = array[j]
array[j] = array[j+1]
array[j+1] =temp
# 有元素交换的话就不是有序的,标记变为False
is_sorted = False
if is_sorted:
break
my_array = list([2, 3, 3, 4, 6, 9, 7, 89])
bubble_sort_v2(my_array)
print(my_array)
冒泡排序算法v3版
每一轮排序后,最后或最前的元素属于有序区,其他为无序区,按照现有逻辑每一轮排序后有序区长度加一,但实际上,数列的真正的有序区可能已经不只这个长度,而有序区的多次比较是毫无意义的。
解决方案:在每轮排序后记录下最后一次元素交换的位置,该位置就是无序数列的边界,分割有序和无序区。
def bubble_sort_v3(array=[]):
# 记录最后一次交换的位置
last_exchange_index = 0
# 无序数列的边界,每次只需比较到这
sort_border = len(array)-1
for i in range(len(array)-1):
# 有序标记,每轮初始是True
is_sorted =True
for j in range(sort_border):
if array[j] > array[j+1]:
temp = array[j]
array[j] = array[j+1]
array[j+1] =temp
# 有元素交换的话就不是有序的,标记变为False
is_sorted = False
# 把无序数列的边界更新为最后一次交换元素的位置
last_exchange_index = j
sort_border = last_exchange_index
if is_sorted:
break
my_array = list([2, 3, 3, 4, 6, 9, 7, 89])
bubble_sort_v3(my_array)
print(my_array)
鸡尾酒排序
冒泡排序的每一轮都是从左到右比较元素并进行单向的位置交换就像气泡一样一个接着一个向上冒泡,而鸡尾酒排序的比较就像钟摆一样,元素的比较和交换是双向的。比如{2,3,4,5,6,7,8,1}这种已经有部分是有着相对规律的数列如果使用冒泡排序可能需要7轮的比较,而使用鸡尾酒排序只需要3轮。
在大部分元素已经是有序的情况下,鸡尾酒排序能够有效的减少排序的次数,缺点在于代码量几乎增加了一倍。个人认为鸡尾酒排序就像是鸡肋一般,排序本身就是为了将大量的无序的数据进行排列,而鸡尾酒排序只有在特定的情况下才能使用,关于鸡尾酒排序的实现以及优化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行探索啦。